views
你可能未曾留意,但香港的人口老齡化,不是將來的挑戰,而是此刻的現實。根據政府的《2022–2041人口推算》,到2023年底,全港6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180萬,佔總人口逾兩成。更重要的是,到了2036年,這比例將升至三分之一,2041年長者數目更逼近250萬。
這些數字背後,是龐大的照顧需求與醫療挑戰。其中最致命的風險之一,就是心臟驟停(Sudden Cardiac Arrest, SCA)——來得快、毫無預兆,而且多數發生在家中。很多人不知道,心臟驟停和心臟病發作其實不同。前者是心臟電流混亂,導致即時失去意識、呼吸停止,若未在幾分鐘內處理,大腦會因缺氧而無法復原。
數據顯示,香港每年約有2,000宗心臟驟停個案,其中七成是長者,且大多在住宅內發生。考慮到本地救護車平均需8至12分鐘到場,若無即時應對,後果幾乎註定。
而這就是 AED(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)發揮關鍵作用的時候。只要在關鍵4分鐘內配合CPR使用AED,生存機會可由不足10%提升至50%甚至更高。AED不只是公共設施,更應是每個高齡家庭的標準配備。
第一章|心臟驟停往往在家中發生,危機近在咫尺
根據本地專業機構報告,超過七成心臟驟停事件發生在家,而不是街上或公共空間。想像一下,一位獨自在家午睡的長者、正在浴室洗澡、或剛吃完飯坐在沙發上,可能在瞬間倒下,而家人來不及反應,只能焦急致電999。
但醫學上早已證實:每延誤1分鐘使用AED,病人存活率會下降約7%至10%。也就是說:
-
第1分鐘使用AED → 存活率約70%
-
第3分鐘 → 只剩約50%
-
第5分鐘 → 急降至30%
-
超過10分鐘 → 幾乎無法救回
這些不是理論,是一次次無聲發生的悲劇。曾有新聞報導,一名72歲伯伯在家晨運時突倒地,家人不知所措,最終錯失急救時機。醫生表示:若當時備有AED,結果或許完全不同。
第二章|AED真的人人都能用嗎?破解五大常見誤解
許多人對AED仍抱有誤解,令這項「救命神器」無法普及。以下是最常見的五個迷思與真相:
🔸 迷思1:只有醫護人員能操作 AED
👉 事實:AED 是為「素人」設計。只需貼上電極片,聽從語音指示即可。過程簡單無需專業知識。
🔸 迷思2:按錯可能電死人
👉 事實:AED 內建智能檢測,不會對無需電擊的人放電。即使你按錯,機器也不會啟動。
🔸 迷思3:做 CPR 就夠,不需 AED
👉 事實:CPR 只是「維命」,AED 才能「救命」。只有電擊能讓心律重啟。
🔸 迷思4:AED 用一次就報廢?太貴?
👉 事實:AED 可重複使用,只有電極片與電池需定期更換。分攤下來每日成本不到$3。
🔸 迷思5:樓下管理處有AED,我用不著買
👉 事實:緊急時能否即刻取得是關鍵。AED鎖在保安室、找不到、或使用門檻高,都會延誤搶救。
第三章|長者為什麼是高風險群組?深入了解五大危險因子
心臟驟停與長者身體變化密切相關,常見的風險因素包括:
-
慢性病普遍: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冠心病等影響心肌功能;
-
藥物交互作用:多重用藥易引致電解質失衡;
-
凌晨風險高:夜間心跳變慢,血壓波動大;
-
獨居長者多:意外時無人察覺,搶救延誤;
-
病徵被忽視:不少長者抱有「忍一忍就好」的想法,錯失早期處理機會。
更重要的是,約40%個案屬「無徵兆驟停」,毫無預警地發作。
第四章|公共AED不足,為何家庭版更可靠?
雖然香港公共場所設有約3,000部AED,但多數集中在市區、地鐵站或商場。根據研究,新界北區每10萬人僅配備8部AED,遠遠不足。

Comments
0 comment